為什麼實習沒薪水還要額外支付$6萬台幣的學分費,我還要做?
我人生的第三次實習是我在美國念研究所的暑假,在投了幾十封履歷都毫無下文的壓力下,好不容易在截止日前兩週爭取到的唯二實習機會,一個是Max Mara 採購部實習,另一個是Vera Wang 的研發部實習。在兩者都不支薪的情況下,最後因評估個人職涯規劃、公司的未來發展與企業的種族包容性,選擇去Max Mara。
以前在台灣念大學時,要得到實習的機會其實並不難,因為學校都已經有徵才企業的名單,學生只要根據想去的幾家填寫志願表投履歷,就可以確保安排面試,而且一定有實習可以做 (現在可能不一樣了); 然而,在美國的情況是,實習的機會必須自己去爭取,學生當然可以利用學校的徵才網搜尋企業徵才資訊,同時,也可以使用外面的求職網或官網投履歷,但沒有保證; 期限一到,如果你沒有找到企業實習的話,你就錯過了一個可以拓展人脈與累積專業資歷的寶貴暑假!
由於我念的 Global Fashion Management 是秋季班,暑期實習算是額外附加的,如果有找到實習,還要加修暑期實習課程,繳學分費$2000美金; 換句話說,如果實習的企業不支薪,實習不僅付出勞力,還要繳交昂貴的學費給學校,當時也是挺糾結的。
你可能會說,難道不能找有付薪水的企業實習?這要端看個人的職涯規劃選擇了。普遍來說,國際時裝品牌就算不支薪,還是搶破頭一堆人應徵,因為履歷上有國際大牌的工作資歷就是很加分。而事實也證明,時尚產業鍊也有無形的產業天花板,你的工作資歷在哪個品牌屬性,決定你之後未來能夠求職的領域的廣度; 平價服飾,折扣通路,中小型企業的工作資歷很難跳到福利制度完善,資源完整的國際企業,而國際企業的資歷,要跳哪個層級都Welcome。